一味中药,煮水喝,滋阴清热,降血糖,医院不说因为效果太好!
【颈肩腰腿痛】系列械字号产品,一二类械字号产品、各类大健康产品贴牌代加工厂。
颈肩腰腿痛型冷敷凝胶、膏药贴、泥灸膏、儿科膏药、隔物灸、远红外理疗贴、远红外磁疗贴、三伏贴等。
可进诊所、药店、医院、理疗养生馆等,量大支持OEM贴牌代加工,详情可加微信咨询:710178450
眼看着夏天就要到了,天气一天比一天热。
老中医总爱念叨一句话:"春困秋乏夏打盹,睡不醒的冬三月。"
这话说的,到了夏天,人就特别容易犯困、没精神,什么事都提不起劲儿。
再加上酷暑难耐,大汗淋漓,身体里的水分流失太多,要是不及时补充,就容易口干舌燥、头晕目眩,全身乏力。
特别是像老张这样的"糖友",夏天可真是个煎熬。血糖控制得好好的,突然就会莫名其妙地升高。
医生说,这是因为天气太热,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快,胰岛素分泌减少,葡萄糖利用率下降,所以血糖就飙升了。
可这还不算完,夏天还特别容易"三多":多食、多饮、多尿,搞得人昏昏沉沉,浑身难受。唉,老张算是体会到了什么叫"苦不堪言"。
为了缓解这种痛苦,老张四处求医问药。西医让吃降糖药,可老张实在不想对着那些五颜六色的药片度日如年。
于是,老张就上门来向老中医求诊。没想到,老中医四诊合参后,对老张说:"要降血糖,还得靠'地骨皮'!"
"啥,地上的骨头皮 ?" 老张一下子就懵了,这是什么东西?!
老中医呵呵一笑,解释道:"你别被名字吓着了。这'地骨皮'啊,又称枸杞根皮,可是个宝贝!自古以来就有'消渴圣药'的美誉。
它性寒,味苦,归肺、肝、肾三经。最擅长清热泻火,益阴生津。用它来治疗消渴,那可是一绝!"
诶,还真别说,这老中医一席话勾起了老张的好奇心。老张赶紧追问道:"这'地骨皮'究竟长啥样?到底有多神奇?"
老中医抚须而笑,不紧不慢地说道,这"地骨皮"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的根皮。外表灰黄或棕黄,表面粗糙,常常龟裂或鳞片状剥落。看着平平无奇,可谁曾想,它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威力呢。
自古以来,中医就对"地骨皮"青睐有加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,说它"主五脏邪气,补中,益精气"。
《本草纲目》则赞曰:"地骨皮,味苦、性平,且无毒。主伤中,补虚羸,益精,生津液。" 清代名医唐容川在《血证论》中也盛赞"地骨皮" :"治消渴,为症之圣药!"
"消渴"是中医对糖尿病的专用名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对它的记载是:"消渴病者,其候消瘦而渴,饮水无度,小便数而不止也。"
就是说,得了这个病呢,人会越来越瘦,却老是口渴得厉害,恨不得把井里的水都喝干!尿也会越尿越多,跟关不上闸似的。
中医认为,消渴病是因为肺热、胃热、肾阴虚,搞得气阴两伤,才会出现"三多一少":多饮、多食、多尿、体重减轻。
而"地骨皮"恰恰就能对症下药,把肺胃的邪火熄灭,滋养肾阴。这叫啥来着?对了,就是"标本兼治"!不仅能消除消渴的症状,治标;还能从根本上调理,治本。难怪被誉为"神药"呢。
消渴病的治疗在医圣张仲景的著作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占有重要地位,他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和药物组合来应对不同类型的消渴病症状。
药王孙思邈则在《千金要方》里提到,地骨皮和天门冬、石斛等同用,对治疗消渴效果拔群。
到了宋代,医学泰斗刘完素对"地骨皮"的应用推陈出新,他根据消渴的不同症状,巧用"地骨皮"化裁出多种经典方剂。
比方说,若消渴病人肺热偏重,刘神医就开出"地骨皮汤";如果肾阴亏损明显,就开具"地黄丸",里面也少不了"地骨皮"的身影。
清代医学家叶天士更是将"地骨皮"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。他在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中,记载了许多以"地骨皮"为主药的经典医案。其中最有名的,当数治愈"糖尿鬼王"顾百官的那个。
这位顾公公啊,是个糖尿病三十年的老病号。西医束手无策,中医也频频溃败。
眼瞅着病入膏肓了,他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,登门求助叶神医。
叶天士诊断后,灵机一动,开出了一副以"地骨皮"为核心的"神方":地骨皮、天冬、知母、黄柏等中药材,居然还加了人参!
当时很多医生都持怀疑态度:消渴病火气这么旺,用人参不是火上浇油吗?!
可叶老先生却胸有成竹地解释道:"顾公公年事已高,脾肾虚衰,单用苦寒之药,只怕难以承受。
人参虽温热,但大补元气,扶正祛邪,与地骨皮相配,阴阳并济,标本兼顾,正是治疗顽疾的良方!"
事实证明,叶天士真是料事如神。服用这帖"地骨皮"方不到三个月,顾老头竟然奇迹般康复了!消息一传十,十传百,叶医术和"地骨皮"也就名震天下了。
说到这儿,老张恍然大悟:"原来'地骨皮'是这么个宝贝!那它到底该怎么吃才管用呢?"
"崇古人之法,师古人之智。既简单,又有效。不妨就取'地骨皮'50克,加水煎汤代茶,常饮常新。此法源于1984年刊发的《上海中医药杂志》。
在调理过程中,若能再佐以维生素B、维生素C,滋阴清热,事半功倍。"老中医慢条斯理地说。
老张如获至宝,连忙道谢告辞,奔赴回家煎起"地骨皮茶"来。一段时间下来,果真如老中医所说,口不渴、尿不多了,血糖也平稳了许多。那感觉,可真是神清气爽,重获新生啊!古人诚不我欺。
中医之道,贵在辨证施治,标本兼顾。就拿"地骨皮"来说吧,虽说它是"消渴圣药",可如果脾胃虚寒,或湿浊内盛,也不能滥用,以免药不对症,徒劳无功。
所以啊,身体出了问题,还是得请个中医师好好把把脉,对症下药,标本兼治,才能药到病除。
再者,养生不能只靠进补,更要讲究节制适度。常言道:"药补不如食补,食补不如养。"
老张现在啊,饮食清淡了,作息规律了,还学会了几套太极拳。每天练上一练,周身通畅,神清气爽,整个人都精神抖擞了呢!
这些感悟,都得归功于老中医的点拨,还有那一味不起眼却神奇无比的"地骨皮"。
正所谓"谈玄说妙,不如一味药材救人于危难;口若悬河,不如一位老中医解囊授艺"。这"药"、这"医",串起了中华传统医学的悠悠衣钵,点亮了亿万百姓的康庄大道。
愿天下没有难治的疾病,愿人人都能享受到中医药的神奇功效。也愿那些默默无闻、救死扶伤的老中医们健康长寿、桃李天下。
更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"地骨皮"一样,虽然平凡,但只要肯用心善待自己,哪怕微薄之力,也能创造奇迹!
药王孙思邈言:"上医医国,中医医人,下医医病。"
中医的博大精深,早已超越了医病的范畴,上升到了一种文化,一种智慧,一种情怀。它教会了我们敬畏自然,顺应天道,珍惜生命的可贵。
让我们携手并进,在中医药这棵参天大树的庇护下,在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中,領略传统智慧,体悟健康人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