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味“神奇”的中药,曾经的“群药之冠”,今人不全用,令人惋惜
【颈肩腰腿痛】系列械字号产品,一二类械字号产品、各类大健康产品贴牌代加工厂。
颈肩腰腿痛型冷敷凝胶、膏药贴、泥灸膏、儿科膏药、隔物灸、远红外理疗贴、远红外磁疗贴、三伏贴等。
可进诊所、药店、医院、理疗养生馆等,量大支持OEM贴牌代加工,详情可加微信咨询:710178450
在中医的传统中,桂枝一直是一味非常重要的药材。
古人曾经用"群药之冠"来形容它,可见其地位之崇高。
但是,随着时代的变迁,桂枝的风光不再,甚至有些被冷落了。这是为什么呢?
说起桂枝,不得不提到医圣张仲景。
在他的著作《伤寒杂病论》中,桂枝可谓是出尽了风头,出场率堪称"群药之冠"。
但令人费解的是,在古代第一部药典《神农本草经》里,却找不到桂枝的身影。
难道桂枝真的是无名之辈不成?其实不然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中有一味药叫"牡桂",它的功效和张仲景所用的桂枝如出一辙。
原来,桂枝就是牡桂的嫩枝,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。清代医家黄元御在《长沙药解》中直言不讳,把"牡桂"列为桂枝药解的"头牌"。所以,桂枝的身世之谜就这样揭开了。
桂枝虽然只是一味看似普通的中药,但它的功效却非同一般。古往今来,无数名医都对桂枝赞不绝口。
近代中医泰斗张锡纯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里说桂枝"升大气,降逆气,散邪气",三大奇效,令人叹为观止。
清代名医邹澍则总结出桂枝"六大功效",包括和营、通阳、利水、下气、行瘀、补中。
黄元御更是对桂枝情有独钟,他说:"凡润肝养血之药,一得桂枝,化阴滞而为阳和,滋培生气,畅遂荣华,非群药所能及也。"听起来是不是有点"中药界的鸿茂"的感觉?
既然桂枝这么神奇,为何如今在临床上反而不温不火了呢?其实原因有二:
一是桂枝汤的"繁琐"将息法。《伤寒论》中记载,服用桂枝汤后要啜粥、覆被,中病即停,还要注意忌口。
这一套下来,不仅医生嫌麻烦,患者也望而却步。久而久之,桂枝汤就渐渐失宠了。
二是现代医生已无法完全理解张仲景的用药思路。许叔微曾慨叹:"桂枝汤在仲景一百十三方内独冠其首,今人全不用。"
为何?因为"后人看不透,所以不敢用也。"可见,桂枝的没落,并非它本身不好,而是人们不愿深究、敢用了。
虽然如今人们对桂枝有诸多顾虑,但只要掌握了用药要领,用起来其实并不难。
一、辨清适应证。风寒感冒、脘腹冷痛、血寒经闭、关节痹痛、痰饮、水肿等,都是桂枝的拿手好戏。
二、明确禁忌证。如阴虚血亏、外无寒邪、阳气内盛者,当忌用。孕妇也要慎用。
三、讲究配伍。桂枝善祛风散寒,若感冒无汗,可与麻黄相须为用;若有汗,又可与芍药同用,以和营卫。它还可搭配当归、茯苓等药,去寒湿、化痰饮。
四、把握剂量。一般用量多在三两,若调和营卫,可酌情减至三五分;若温散寒邪,又可加至五六两。剂量虽"任性",但都有章可循。
记得小时候,每当我感冒发烧,爷爷总会熬一碗桂枝汤给我喝。那汤褐中泛红,香气扑鼻,入口微苦后回甘。喝完没多久,浑身就热乎乎的,汗也渐渐冒了出来,感冒竟然不药而愈了。
爷爷告诉我,桂枝汤是张仲景的拿手方,专治外感风寒。"传统的智慧啊,可不能丢。"爷爷一边给我掖被子,一边叮嘱道。
如今,爷爷已经不在了,但他的话和热腾腾的桂枝汤,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。
桂枝,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"药界明星",如今虽然风光不再,但它并非不再神奇,而是被人渐渐遗忘、误解了。
作为炎黄子孙,我们应该努力去传承和发扬祖先留下的智慧瑰宝,让桂枝重现"本草明星"的风采。
毕竟,很多看似平凡的事物,蕴藏着不平凡的力量。就像桂枝,虽然只是一枝嫩条,却能起死回生、化腐朽为神奇。这,就是中医的魅力所在。